近日,历时6个多月的中国·莫干山第六届全球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圆满结束。作为德清县水平最高、规模最大、影响最广、最具权威的创新创业赛事,第六届创赛成为历届赛事中项目报名参赛最多、项目赛前落户最多、项目业绩承诺最严的一届创赛。
“今年创赛在形式上有很多变化,但核心思路只有一个,就是更加突出人才创业项目的市场属性,从‘市场业绩’评定‘企业潜力’,用‘企业估值’考量‘人才价值’,一切用市场潜力说话、一切向项目落地看齐。”高新区科技局局长陆莉芳说。
项目招引将质量贯穿全程
“招标公告对参赛项目的固投门槛、人才层次、落地形态、融资情况等都进行了具体的‘刚性’约定,‘小门槛’‘小目标’贯穿于创赛的每个环节,一环扣一环。”创赛委托服务方负责人直言,创赛每一个环节的服务质量都与服务费用挂钩,巨大的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,才有了最终的优秀成果。
将第三方机构的利益与创赛全程捆绑,项目质量得以保障。拿设定固投门槛这一项来说,此次参赛的211个人才项目中,固投300万以上的楼宇类项目、固投1000万以上的厂房类项目占比超过70%。
同时,大赛对“制造型人才项目”“省级及以上人才领衔项目”和“获风投机构投资博士领衔人才项目”三类重点项目的占比,进行了最低门槛的设定,最终晋级总决赛的12个项目,均为获得风投机构投资或即将启动融资的“潜力型”项目,其中制造型项目9个、占比75%,省级以上或符合申报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的人才领衔项目5个、占比42%。
陪跑服务从洽谈开始起步
一场项目品鉴会,让项目落地有底气。“药物筛选、设计的CRO服务的市场成长空间有限,还是要专注企业核心产品的竞争力——中风药物的创新研发,项目资料发我评估一下,如果评估结果可以,前期缺的3000万资金我来解决。”今年11月18日,在高新区科技局举行的项目品鉴会上,赛智伯乐投资高级合伙人叶聚利了解到国家青年人才王绪化领衔的“人工智能驱动的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研发及产业化”项目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,基于对项目前景的看好,提出可以洽谈投资合作。
“特别感谢政府组织的这场辅导会,如同一场及时雨,为企业潜心研发寻求到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!”经此一“会”,王绪化更加坚定选择落地德清是正确的选择。
“风投机构+银行机构”联合洽谈研判,用“市场”为项目提供资金保障,最大限度让项目用好用足“政府资金”和“社会资本”,这是本届创赛的创新举措之一。
在筛选有实力、有案例的投资人加入“人才创业项目顾问团”的同时,高新区科技局还联合湖州银行德清支行、泰隆银行德清支行等组建起“高新人才创业贷联盟”,合作银行将根据项目获奖等次,提供2年最高300万的信用贷款。此外,落户项目还可以根据研发投入情况申领不同等级的“科创积分贷”。
落地方案在赛前打磨成型
“现金流是否足以支撑公司今后的发展?”“后续的融资节点在哪一年?”总决赛现场,首次加入评委团的财务评审专家火力全开、频频发问,全面评估项目的成长曲线。据悉,第六届创赛所有路演环节全部由一线风投机构的合伙人担任评委,赛后评委又回归投资人角色,纷纷与优质项目洽谈投资合作。“明年公司将启动天使轮融资,今天有4位投资人评委都表达了投资意向,感谢高新区科技局的精心组织,这次参赛让我一举多得,收获满满!”大赛二等奖获得者“双足机甲”项目团队的领军人才梁林超有些兴奋。
“所有参加总决赛项目的落地方案和《项目业绩预测表》,赛前我们专门邀请会计师事务所专家进行了初审。”陆莉芳说,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挤干水分,让真正有实力的项目站上领奖台。
“创赛的氛围、政府的有为,让我们宾至如归,项目落得踏实而安心!”获得大赛一等奖的“基于微胶囊技术的新型智能灭火材料”项目负责人吴贤章坦言,德清无论是地理区位、营商环境,还是创新氛围都与企业发展高度契合,在实地考察多地后,企业在今年5月落地高新区,目前产品已经进入量产阶段。“我们力争明年销售收入突破1500万,2025年迎来爆发期,达到3亿元!”对于未来的发展,吴贤章信心十足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届创赛高新区科技局以“高·新”人才会客厅为载体,采用项目品鉴会、资本对接会和项目见面会等形式,对23个意向落地项目从商业模式、盈利模式、融资计划等方面量身定制落地方案。截至目前,16个项目已在总决赛前落户高新区,12个晋级总决赛项目的领军人才分别对项目投入、人才数量、主营销售等5年内10项具体指标进行承诺。